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閱讀教學討論會~五次閱讀課的感動及回饋~ 100年01月06日
今日會議流程:
1. 又方老師簡述本學期五年級學習狀況(好的表現與可以更進步的地方)及課程設計
2. 原班導師可以如何延續此「五次閱讀課的學習」,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3. 六年級導師提問及期許
又方老師簡述五年級本學期學習狀況及課程設計:
五年級學生學習狀況:
五次上課過程中,皆可按照計畫推行,也看到了附小學生優秀的地方;導師留在教室後方,可使學生知道這五次閱讀課仍然是種「學習」,不會抱持著「隨便的態度」。
課程設計:
1.此五次閱讀課是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這樣進行的閱讀最有深度
第一堂課:聯想→讀書會是什麼?
此堂課看起來較鬆散,較無效率,但卻是可以了解學生的程度及狀況,也較能 知道往後的課程安排、進行速度及方式,因此,此堂課是很重要的一堂課
2.「找焦點」及「提問」是學生學習閱讀最重要的工作;有效的閱讀,是可與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此讀書會即是希望藉由閱讀文本提問及找焦點等方式,來與學生的生命經驗連結,並延續下去。
3.閱讀文本:根據目標及先前的教過的文章來選擇教材,以能順利推行且最有效果的文章為閱讀文本;材料本身並非最重要,能與學生生命經驗結合的文章為佳
五年級導師對於閱讀課原先的期望及課程結束後的想法與回饋
孝班(美齡老師):10節課,節節豐富又精采;閱讀一直是孩子最需要,且較未做到的地方。孩子讀文本、討論、學習提問好問題、找焦點,都是很棒的學習,老師及學生皆學習到許多。
仁班(華峰老師):閱讀技巧多樣化;當拿到閱讀的文章時,看著如此多篇、多字、厚重的一本書,擔心弱勢的學生會跟不上,但後來發現,老師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並喜歡上閱讀這件事情,例如:利用說大意的方式來掌握文中內容;閱讀印象:可回扣自己原先的經驗,透過討論及老師引導會去修正自己的內容,使內容越來越深層;而在此10堂課中,弱勢學生其實也跟得上班上的腳步;透過老師示範知道原來學生是可以讀一大本書。但字詞掌握度就需要其他策略來加強,老師的目標應當是10節課,學生可透過五種閱讀技巧去知道每本書的內容,但並非透過精讀的方式去得知。(又方老師回應:對)
愛班(榮興老師):教學者、教材、學生三面相關係
▲閱讀課進行前:
先有個會議較佳,可先理解老師的上課方式及給予建議,使老師上課更為流暢
▲10堂閱讀課結束後:
*對學生而言:給予學生問卷填寫,此五次上課中學習到的能力和方法,及如何運用到學習過程中
*對教材而言:老師以篇章為主,如何將此教學方法運用到課本中?也就是我們可以如何過渡到課本的教學?(閱讀印象及找焦點皆是從篇→本)
*對教學者而言:
1.可否提供一個「模式且簡單上手」的方法來教閱讀?
2.提問可分為表層、統層、經驗連結問題三種,也就是有意識分三層面提問,這樣提問是否較佳?才不會使學生皆只提表層問題
3.經驗可延伸到何程度?
仁班(華峰老師)回饋:
閱讀印象及找焦點,應當都是先找出文本的核心,再透過核心來提問問題,提出所謂的好問題
又方老師回饋:
學生學習到哪些技巧?針對此點,其實連大學生都未必可以說出學到哪些技巧,小學生是否有辦法說出,老師可自己評估看看,因為導師最了解班上的學生,且成效是長時間才可看見,所以無法在短短10堂課中,學生就能自行回答出來學到的技巧
閱讀教學模式
閱讀印象:我看到……(街頭日記)
(學生剛開始說的內容或許較表層,但是適當給予指導後,較深層面的內容
就會出現;閱讀印象適合情感深的文章,因為可深入了解故事主角的情緒)
→出現共同焦點(每個人看見的焦點不同,所以焦點更多元化)
→進行提問
★文本中找到焦點,再從焦點提問題
反覆操作
又方老師回饋:
分辨各種不同提問類型:(《閱讀達人是這樣教出來的》書中有分四種類型的問題)
曾經使用過的經驗:對於完全不會提問題的學生剛開始有幫助,但其實會有束縛;提問時無法自由發言,局限了發言的內容,學生發言次數減少;因此,寧可從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中再進行分類,分類型來提問,對於學生而言,其實沒有特別的意義,所以現階段並不會特別強調,只要學生會提問即可。
信班(秀蘭老師):勇於表達、激盪更多無限可能的答案;提問時老師會注意到將發言機會讓給並未發言過的學生,領有手冊的學生,漸漸願意閱讀,學生讓上閱讀課時會認為是一種享受。文章對有一部分學生而言其實是有難度的,但透過共同討論、激盪,學生也是可以回答出許多答案;但,他們會根據前面的回答內容去思考,因此答案仍然會有設限;透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又能說出更深層的內容,五次上課,學生勇敢發言。
又方老師給予五年級原班導師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建議:
又方老師:高估學生能力;讀難一點的文本,高估其實也是一種期許(比馬龍效應)
孝班(美齡老師)回饋:
其實這次又方老師提供的文本並不難,透過老師的指導後,學生提問,刺激了學生思考,使原本不懂的地方學生也漸漸理解,因此,高估學生能力是可行的。但文中的弦外之音,對於有些學生而言較無法得知,但透過閱讀及討論等方式,長時間練習,學生也是可進步的。
信班(秀蘭老師):
愛班(榮興老師)剛提到的問卷意思應當是說:從學生的文字描述來理解學生學習狀況
愛班(榮興老師)回應:或許可以給學生一篇文章,看學生的理解程度,藉以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六年級本學期學習情形及提問
蕙芬老師:
本學期楊老師讓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第一次上課時,未請學生事先回家閱讀,因此,第一次上課閱讀的天文文章,與課本文章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學生較難以理解,是有難度的學習 。
所以,第二次上閱讀課前,會請學生先回家事前閱讀,並圈出此文章的重點(焦點),學生較能進入學習狀況
又方老師回饋:
下學期又方老師上課的內容,很多是國語課也可以活用的,因此不需事前閱讀,與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較能連結
蕙芬老師提問:如何串聯這學期所學的科普文章與下學期的較富情感性的文章?
愛班(榮興老師)分享:
在國際分法中,將文章分為故事性及科普性(說明體)兩類,而為了與所學結合,因此在寒假作業中,他出了一項結合本學期所學較有故事性的文章以及下學期要學的科普文章作業,請學生先閱讀,除了可與本學期的閱讀課相連結外,還可為下學期作準備,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又方老師回饋:找焦點與關鍵字是不同的,關鍵字對於說明文或是論說文是有效的,學生可以理解文章重點;但對於故事體的文章較無法得知較深層的情感面,所以對於故事體的文章而言,使用找焦點的方法較有效,這也是本學期指導找焦點的意義,使學生可以看見故事體更深層的一面。
慧芊老師:
六年級於每課課文上完後,會配合課文內容補充文章,請學生帶回閱讀並回答兩題選擇題及兩題開放性問題,但家長會反應對於學生而言,有難度;但對於有能力完成的學生而言,會覺得很有趣;因此,期待下學期學生可透過五次閱讀課學習到閱讀方法,並使學生運用在閱讀上面,使這些補充文章能讓學生更順利的完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