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不閱讀,怎麼「轉大人」?

三月五號參加兒子的班親會,六年級導師群邀請又方談閱讀對青少年的重要性,雖然和又方相當熟悉,也看過她帶領兒童讀書會的情形,但,當天依舊對她豐富的內涵與清晰的思路折服不已!
以下是她演說綱要~與大家共享。
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

英國花了670億蓋圖書館
美國讓圖書館像超商,一年衝破20億人次
法國全國讀書樂活動,讓閱讀融入生活
澳洲不用課本,鼓勵閱讀培養一流公民
日本早在1988年就開始推動「晨讀十分鐘」運動
香港2000進行教改,從教材教法開始推動閱讀
什麼是閱讀能力?

根據「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標準:
擷取資訊:能否從所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所需資訊。
解讀資訊: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能否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很會讀(讀得好)

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定義的閱讀素養: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在閱讀當中可以獲得樂趣。

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越強的人,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

台灣青少年(13-18歲)是最不閱讀的族群閱讀對青少年更形重要

從大腦發展來看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影像研究所發現:青少年是大腦發育的第二黃金期,尤其是大腦皮質、海馬迴等,許多到16歲才完成生長。早已不是「三歲定終身」。
大腦神經元是「用進廢退」。
大量閱讀與科學研究,持續刺激,發育更好。

從建立背景知識來看

大考題目為什麼越出越長?
國文科為什麼那麼難讀難考?
榜首都愛閱讀。
閱讀可以鍛鍊深度的抽象思考,並擁有更多處理資訊時要用到的背景知識。

從「啟蒙心智、自我探索」來看

青少年的混亂、迷惘,除了賀爾蒙作亂,最大的因素,也在於這是他們建立價值(人生觀)的重要時期。
洪蘭:「閱讀是最好的品德生命教育,書籍本身就是很好的導師。」
師長的困境: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學生的悖離,無法體會學生的困頓。

如何引導青少年閱讀?

青少年持續閱讀首先會面臨的困難
時間的排擠性:要多寫幾張測驗卷還是多讀一本書?
孩子本身根本不愛閱讀:太多吸引現代孩子的東西(網路、電視等等),書本要怎樣和它們競爭?

閱讀的內容要規定嗎?到底哪些是不能讀的?

郝明義:「如同我們覺得金錢永遠不夠用的一樣,閱讀的時間也是永遠不夠用的。然而,就像再少的錢,也得一分一毫地積蓄下來,閱讀的時間,你也得一分一秒地留給自己。」(越讀者)

青少年閱讀更需要一個「關鍵人物」

導讀:自己先讀,再引導。
共讀:讀同一個文本,再來討論。
同讀:每天固定一段時間,各自讀愛讀的書。

讀什麼

老師們應該都有說故事的經驗,學生們愛聽故事還是正課?
用故事說教是傳統:莊子、孟子、國策 …
「科學的、抽象的智慧」與「敘述的、說故事的智慧」是構成人類文化兩種相輔相成的途徑。

什麼才是好故事?從功能性來說。

能引發孩子閱讀興趣。
好故事好在它的開放性 任何讀它的人都可以吸收、引為己用、有自己的詮釋。
讓人開始思考這些故事,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好故事能讓我們倏忽看清自己的處境、定位、角色。
提供想像。教師無法提供的大千世界多樣多元面貌。

兒童的十大閱讀權

一、不參與閱讀互動的權利。
二、不讀完一本書的權利。
三、不做讀書心得的權利。
四、再讀的權利。
五、選擇書籍的權利。
六、選用閱讀方法的權利。
七、決定閱讀意義的權利。
八、呈現閱讀意義的權利。
九、運用閱讀意義的權利。
十、批判閱讀意義的權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